放射治療,俗稱電療,是一種透過使用高能量放射線治療癌症的方法,能針對不同部
位的癌症及按病人身體狀況,作出精準及針對性的治療。放射治療須確保高能量放射
線能精準地針對治療腫瘤位置,以及劑量必須準確,以破壞癌細胞裡的染色體,使它
們無法生長,甚至死亡。腫瘤科醫生會與其他專業團隊為每名病人制定個人化放射治
療計劃,當中放射治療師和醫學物理學家的參與不可或缺,以確保病人能接受最有效
及最適切的治療。
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黃志成醫生指出:「相較傳統的手術治療,電療的效果需
要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出來。若醫生評估後,決定病人可進行電療,便會進一步決定哪
種電療最適合病人。」
黃醫生表示,病人接受放射治療時一般不會有明顯的感覺:「如果以相類似的情況比較,
便是電療的 X 光和陽光的紫外光均是放射線,我們曬太陽時只會感覺到熱力,同樣地
在治療過程中,患者亦不會感覺到有射線進入體內。」
病人面對的最大挑戰,是放射治療相應伴隨的副作用。副作用主要分兩個階段,包括
電療期間病人會出現一些發炎症狀,例如皮膚短暫紅腫;其次是長遠對身體的影響,
這方面則會因電療進行的位置及劑量而有不同程度的反應。
精準對付癌細胞 減影響其他器官
當醫生評估病人適合進行電療後,放射治療師便會接力為病人進行治療的安排。放射
治療需要精準地透過高能量放射線治療腫瘤,同時亦要減輕治療對其他正常器官及組
織帶來的影響。因此放射治療師會先為患者打造合適模具,確保進行電療時,既能固
定病人位置,又能將能量集中於治療癌細胞,同時避免影響其他正常器官。另外,放
射治療師會為病人安排電腦斷層素描,在電腦影像的協助下勾勒出器官的立體位置,
再按照醫生制訂的劑量針對腫瘤位置作出相應治療。
除了講求位置精準,治療劑量亦需要高度準確,醫學物理學家便會扮演把關角色。放
射治療會透過外形像大空艙的「直線加速器」進行,醫學物理學家會定時量度「直線
加速器」所產生的輻射量是否準確。
即將 5 個月大的軒軒被爸爸抱在懷內,雙腳蹬來蹬去,小手緊握爸爸手指;一旁的姊
姊月月在傳媒鎂光燈前毫不羞怯,活潑地擺出不同「甫士」──姊弟二人精靈好動,難
以想像他們曾命懸一線,幾乎無緣一瞥世界的模樣。
媽媽葉女士表示:「懷着月月至第 25 周時,一晚突然肚痛,入院檢查後醫生說我出現
規律宮縮,有早產跡象,結果打了一支強肺針,約 10 小時後便誕下月月。事後醫生跟
我解釋,有早產史的孕婦再次懷孕會較易早產,結果懷第二胎時我格外小心,但同樣
在早期階段、23 周便穿了羊水,幸而我和丈夫早有心理準備,馬上安排入院,並獲醫
護團隊持續監察及提供醫療支援,最終『捱』至第 31 周才產下軒軒。」
雖然明白再度懷孕有早產風險,然而目睹月月健康長大,讓葉女士有信心再次迎接新
生命,陪伴月月一同成長。她說:「早產嬰兒並非沒有機會生存,他們在我肚內也很努
力求存。」
為小生命奮鬥
為拯救更多像月月及軒軒這類處於「存活線邊緣」的小生命,瑪麗醫院婦產科副顧問
醫生司徒天欣 3 年前聯同其他婦產科和兒童及青少年科同事成立「關愛邊緣存活新生
兒和父母團隊」,為僅得 23 至 25 周的早產嬰兒及家庭制定合適治療方案。
司徒醫生說:「極早產嬰兒器官發展未成熟,離開母體後出現健康及智能發育問題機率
較高,以 23 周出生的嬰兒為例,文獻上存活率只有約四成,每四人便有一個嚴重殘障。
不過,若果我們透過處方產前類固醇(俗稱「強肺針」)幫助肺功能成熟、硫酸鎂去減
低腦癱風險和用抑制宮縮藥物等協助準媽媽盡量延緩分娩,哪怕只是再多一兩周,嬰
兒存活率已可增至六七成。」
極早產嬰兒由在產房出生再接受加護照料,需要跨專科團隊緊密合作,團隊每周會一
同檢視準媽媽情況,按臨床評估協助父母決定嬰兒出生時的急救方案。
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黃小珍說:「極早產嬰兒因各器官未成熟,有較高風
險出現嚴重併發症,從而影響其存活率及未來發展。若父母決定採取積極治療,我們
會在初生嬰兒急救成功後,將其送往新生兒深切治療部,用儀器及藥物輔助呼吸、透
過中央導管注射靜脈營養液、處方消炎藥治療、監控體溫等。極早產嬰兒十分脆弱,
每一個醫療步驟、程序也攸關重要,尤其首小時的臨床工夫要做得妥貼,否則嬰兒日
後成長及發展會迎來很大差別,影響一生,因此必須謹慎處理。」
在悲痛中同行
團隊至今已服務二十多對父母,成功將 23 周大嬰兒平均存活率由 27%提升至五成,成
果讓人鼓舞。而不幸經歷失胎之痛的父母,團隊除提供紓緩治療,亦關顧父母身心靈
需要,例如讓父母替離世寶寶製作手腳掌模型作為追思,又鼓勵家長親手為摯愛編織
小被子,或者寫下心意卡向寶寶訴說想說的話。
瑪麗醫院婦產科部門運作經理陳喜嬌說:「我們的角色便是『同行』,陪伴父母一起走
出失胎的傷痛。很多為嬰兒選擇紓緩治療的父母也會問我『我係咪揀錯咗?』作為醫
護,我們無法替父母作出決定,唯一可做的就是安慰他們不要回頭看,後悔的情感只
會令父母困在悲痛之中。」
另一團隊成員、瑪麗醫院中央護理部高級護理主任李韻明說:「能夠選擇如何和孩子道
別,對父母而言也十分重要,許多父母因看到寶寶臨終前依然掙扎求存,但自己卻無
能為力而感到非常難受。我們會協助父母道出心願,希望可以在當刻為孩子做些什麼,
例如替他洗洗澡、抱抱他,甚至為他改個名字,記錄在出世紙上。希望幫助這家庭證
明這個嬰兒曾存在於世上,盡量留下多些他曾活着的痕跡,撫平父母傷透的心。」
團隊獲得醫院管理局「2024 年傑出團隊獎」
七十多歲的劉伯伯在公立醫院不同專科都要定期覆診,由於子女的年假有限,未必每次都可
以請假陪診。這一天,他獨自到眼科門診覆診後,從診症室走出來時手上拿著一疊厚厚的紙
張……
迷茫之際,護士邀請劉伯伯到「綜合病人服務站」,為他提供預約診期的諮詢服務。護士從紀
錄中看到劉伯伯在多個專科都有覆診期,為了避免老人家要多次來回醫院,於是請他到預約
櫃枱,讓工作人員為他梳理覆診時間。
櫃枱工作人員透過電腦系統,查閱到劉伯伯在其他專科的覆診期,並為他選取了同日在門診
有另一個覆診的日期,好讓他不必額外多花一天回來醫院。由於覆診可以集中於同一天處理,
劉伯伯的子女亦容易請假陪診。
彈性預約安排 病人為本服務
醫院管理局(醫管局)於今年六月底在所有專科門診實施「彈性預約安排」,預約電腦系統經
過技術提升,能夠讓前線工作人員一目了然地查閱病人在不同專科的覆診期。當病人需要就
某一個專科預約下次覆診時,工作人員可以搜尋病人在指定時期內已預約的覆診期,系統亦
會顯示「建議預約日期」,以及「不建議預約日期」。
「建議預約日期」是指病人同日在同一間醫院有其他覆診;「不建議預約日期」則指病人同日
需往其他醫院接受治療。工作人員會在「建議預約日期」揀選日子, 然後詢問病人意願,務
求為他們整合出最理想的覆診時段。
醫管局總行政經理(聯網運作)李立業醫生表示,實施「彈性預約安排」的初心是希望提升
病人的應診體驗:「我們明白,當病人要多次出入醫院在不同專科覆診,對某些病人尤其是長
者及行動不便者而言, 無疑是一種負擔。他們的照顧者亦要額外花時間陪診。『彈性預約安
排』讓病人『有得揀』,不論是集中一日覆診,或是分開幾天,病人都可以自主選擇。」
將軍澳醫院首試行 反應正面
往日前線人員想為病人集中覆診期,需要在電腦系統的不同版面翻查病人的預約紀錄,或者
依靠病人記憶自己的覆診時間,過程複雜。現時一鍵就可以查閱清楚所有紀錄,方便前線人
員即時按情況為病人揀選最合適的覆診時間。
將軍澳醫院專科門診是首間試行「彈性預約安排」的公立醫院。去年底實施以來,運作順暢
之餘,亦得到前線同事及病人的正面回應,令措施短時間內擴展到所有專科門診。
將軍澳醫院專科門診部副部門運作經理許秀明表示:「措施廣受病人及照顧者歡迎,他們都大
讚措施提供很大便利,一方面照顧到病人就診需要,另一方面亦能配合照顧者的日程,尤其
上班一族。協助病人統一覆診期後,病人、照顧者感到服務貼心,前線同事亦能為提升病人
體驗出一分力,增加工作滿足感。措施為病人、照顧者及前線同事帶來三贏的成果。」
「彈性預約安排」是醫管局推動以病人為本應診體驗的措施之一。未來,醫管局會精益求精,
繼續在不同層面檢視可以改善病人體驗的部份,務求能無微不至地照顧病人的需要